《珠海特区报》,钟夏——
六月的珠海,雨后初霁,仿佛开启了整个夏天的明媚绚烂。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彩练,舞动在潋滟波光之上,不断向前延伸,展现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勃勃生机。
“三十年前我到珠海投资办厂,当时觉得特别远。现在站在珠海看世界,却又觉得特别近。”1988年,29岁的香港商人贺良梅来到珠海,在一栋旧宿舍楼底层租了300平方米的场地,由此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打印耗材厂——天威打印机色带制造厂。
如今的天威集团,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通用打印耗材企业之一,拥有2800多项专利,产品远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该公司立足珠海打造的粤港澳3D打印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运营,已面向全球征集近30个创业团队与优质项目。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在总共2.7万字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珠海”被提及20次,“横琴”被提及22次,“澳门”被提及90次,充分彰显了澳珠一极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珠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珠海初心不改。走进位于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科研总部大楼、GMP中试生产大楼、研发检测大楼已投入使用,目前园区注册企业已超过100家,其中有30多家来自澳门。
往返横琴与澳门两地办公,成为澳门澳邦药厂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蔡健华的日常工作。“作为最早入驻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澳门企业之一,我们不仅在这里打开了内地市场,也推开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大门。”蔡健华说,珠澳合作为企业提供了“借船出海”的良机,他们有信心在横琴做大做强。
新时代的“双城故事”写下熠熠脚注。在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的珠海与澳门两地,有无数人和蔡健华一样,正在享受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带来的“红利”。
珠海在国家战略中明确新定位、设定新坐标、树立新航向。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牵引新时代珠海改革开放的‘纲’,也是当前珠海最大的大局、大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表示,珠海将举全市之力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
串珠成链: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广阔新空间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6月6日下午,随着一位香港籍旅客从入境大厅自助通道刷卡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验放出入境旅客正式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
2018年10月,被誉为“超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从香港到珠海、澳门车程缩短至40分钟。
广深港高铁开通运营,南沙大桥飞架珠江口,深中通道建设大步提速……一条条交通大动脉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串珠成链”,擘画出一个崭新的高质量发展之环——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在这里加快集聚,高效流动。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珠海跑出“加速度”。以港珠澳大桥为龙头,推动与大桥相衔接的“六横十纵”交通网络建设;承接珠江东岸,积极谋划推动伶仃洋公铁通道建设;辐射粤西地区,黄茅海大桥计划2020年正式开工建设;珠机城轨一期(拱北至横琴段)预计年内开通,广江珠澳高铁、广中珠澳高铁、深珠铁路提上日程,“一小时生活圈”的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站在新起点上,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加快构建内畅外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充分彰显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决心和力度。
“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串联起要素加速流动的科创走廊,带来了强大的‘时空压缩’效应。”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章喜说,区域互联互通的阻力越小,要素流动的成本越低,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强。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018年以来,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富士康等巨头先后牵手珠海,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加速开拓新经济的广阔蓝海。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珠海区位优势凸显,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前景广阔。”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说。
大项目频频落地,新技术焕发活力。今年4月,纳思达激光打印机高端设备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在高栏港区动工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到90亿元,未来五年设计年产打印机约400万台,中国激光打印机产业的创新高地正在珠海崛起。
新动能正在加快形成。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7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排全省第3位、珠三角地区第1位。
企业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珠海视察格力电器时指出,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格力电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A-F500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达0.003毫米,堪称一座高精尖的“精密加工厂”,重点面向航空航天、军事科研、精密器械、高精医疗设备等行业;中航通飞研制的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成功,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一大批“大国重器”在珠海崛起,填补了国内乃至全球技术空白。
“从产业结构来讲,珠海一直以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引领的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珠海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
面对风起云涌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进击”的珠海企业不断逐浪前行,努力寻找每一次经济新脉动,助力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
今年2月,珠海首次发布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榜单,魅族科技、云洲智能、纳睿达等44家优秀企业榜上有名,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建链、补链、强链,让星星之火,渐次汇聚成耀眼灯海。
珠海提出,要培育壮大创新领军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切实发挥格力电器、三一海洋重工、中航通飞、丽珠制药等大型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催生一批有颠覆式创新或技术密集型“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创新型企业成长梯队。
“我们将对创新企业从制度供给、资本供给、人才供给、技术供给和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全链条、全生命的政策支持,激励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说。
多点突破:珠海奋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19年,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珠海云洲智能携手爱立信、中国移动打造的5G无人船在大会现场亮相,成为5G手机外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抢抓5G通信技术发展机遇,我们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实现‘直道超车’。”2010年,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士的张云飞在珠海创办了云洲智能。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无人船艇领域的“领航者”,拥有无人艇核心专利百余项,约占全球该领域专利总数的四分之一。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沃土上,创新力量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级创新。
今年4月,由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建设的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正式签约,填补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的空白。
“这一平台建设与项目落地,将有力推动珠海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说,未来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将吸引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产业的高端人才集聚,形成年产值数以亿计的产业生态圈。
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向前,这是珠海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也是跃动不息的城市脉搏。
“聚焦重点领域强优补短,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珠澳科技创新合作,奋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日前举行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纵观科技发展史,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的重大突破,往往连带着掀起技术和产业的巨大变革。可以说,今天的珠海就在积蓄这种变革的力量。
在唐家湾凤凰山顶,由中山大学发起的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未来将从珠海发出属于中国主导引力波探测的“天籁之音”。
发挥好重大科学装置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级实验室落户,有利于推动创新生态再优化、创新能力再突破、创新经济再升级。“首先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带来大批科研人员,形成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更重要的是连接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形成产业纵深效应。”林江说。
珠澳创新合作迈开新步伐。近日,珠海市政府与澳门科技大学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创新教育、前沿科技、优质医疗与医学研究、医药与健康产业、下一代互联网、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珠澳优质教育和创新科技中心。
共聚创新力,同下“一盘棋”。充分发挥澳门的优质高校资源,共同争取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布局横琴,尽快规划筹建澳门产学研一体国际研究院,打造跨境科技创新合作“试验田”。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2018年,我市引进各类人才2.7万名、增长50%。5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新增博士后工作站6家、博士工作站24家。
一系列数据充分证明,用活用好珠海“英才计划”,珠海招才引智的“临门一脚”,正在踢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青山、绿水、蓝天带来的优质生态环境,成为珠海吸引全球人才、发展高端产业的“强磁场”;与此同时,如何真正让科技创新的基因植入珠海的城市肌理,珠海还要在培育创新生态的“软环境”上多下功夫。
“要认真对标国际最优最好最先进,打造最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用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创新赋能,为城市发展培育后劲,珠海正在用行动给出响亮回答:
——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横琴自贸试验区两个重要平台优势,探索优化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加强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互补等方面统筹协调,打造创新驱动主引擎;
——认真落实广东省“科创12条”,从激发企业主体、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创造力和主动性、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上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制度执行,进一步激发制度创新红利、内生发展动力;
——积极开展粤港澳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推进制度对接和规则衔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加快构建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人才跨境流动、科研基金跨境使用、创新成果跨境转化。
在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上下功夫,在对接港澳创新资源上做文章,在增强源头创新能力上练内功,在打响珠海城市品牌中谋发展……牢记使命担当的珠海,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拿出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奋斗姿态,书写创新第一动力的新时代答卷。
不忘初心:发挥横琴所能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
横空出世,琴鸣天下。最美的旋律,总是在时代的壮丽篇章中奏响。
珠海经济特区因澳门而生,横琴新区因澳门而兴。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新区横空出世,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第三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新区;2015年,珠海再次被国家赋予新的使命,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挂牌成立。
“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的第一站就来到珠海。总书记强调,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重任在肩,奋勇前行;善谋善为,善作善成。横琴不忘发展初心,坚持“面向世界、优先港澳”原则,全方位持续提升珠澳合作的建设深度、辐射广度和开放宽度。
2018年,澳门大学博士陈天蓝和董铖带着数字微流控技术为主导的分子诊断技术入驻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创办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他们研发的第一款基因检测设备预计在今年正式面世。“横琴与澳门大学一路之隔,对我们来说,来这里创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陈天蓝说。
产业协同发展,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国家级中医药科技平台落户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与澳门大学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自2015年6月挂牌以来已累计孵化250个项目,其中港澳创业项目占6成……琴澳合作在园区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全面开花。
4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正式印发。“借助两地产业互补、市场错位、协同发展,配合澳门建设好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共同做大休闲旅游产业的‘蛋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表示,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将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持续“赋能”。
新的历史机遇扑面而来。按照“中央要求”,围绕“港澳所需”,聚焦“湾区所向”,发挥“横琴所能”,沿着澳门的产业链条和内在逻辑延伸去抓,谋划更多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新路子。
珠海将加快探索建立“澳门资源+开放人才+横琴载体+政策支撑+成果共享”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共同推动澳门特色金融、中医药及医疗健康、科技创新、休闲旅游、跨境商贸、专业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千方百计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联合澳门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阳光雨露,万物生长,珠海在这片“试验田”里细心耕作。为鼓励澳门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创业,帮助创业团队尽快缓解创业初期的“水土不服”状态,今年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特别设立了澳门青年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工商注册、税务会计、政策法律、知识产权、项目申报、人力资源、投融资等专业的顾问咨询服务。
制度创新蹄疾步稳,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全国首张“商事主体电子证照银行卡”,全国首创跨境电子税票,全国首家内地与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全国率先取消立案庭,试行立案登记制……4年来,横琴自贸片区实际落地37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两项获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7项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52项措施在广东省复制推广。
哪里的营商环境更好,哪里的创新空气更清新,哪里的开放胸怀更广阔,人才和企业就到哪里去。2018年,横琴实有商事主体突破6万家,全年新注册的港澳企业774家,总数超过了2700家,一幅幅新兴产业蓝图勾勒出美好未来。
让企业和群众“多走网路、少跑马路”。今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办税事项“一次不用跑”在横琴新区启动试点。“改革一个月以来,减负成效初显,已经有超过11万宗业务全程网上办结。” 横琴新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勇介绍。
“家门口就有纳税服务点,银行有专人辅导我们用电脑、手机自助办税,还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税收政策,在澳门就能享受到像在横琴办税大厅现场办税一样便捷的服务。”入驻横琴的粤港澳(澳门)国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宇森为横琴创新举措“点赞”。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长期而重大的任务,要将只争朝夕和久久为功结合起来,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责任体现到每一个阶段、每一项工作上。
从澳门单牌机动车入出横琴到首条跨境通勤专线巴士开通;从规划建设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到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力争年内投入使用,推动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创新……愈来愈多的机制创新带来互联互通的便利,深刻影响到每一个生活在珠海、澳门的两地居民,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更有品质、更富魅力、更有温度。
粤港澳大湾建设的“黄金窗口”与“时代考卷”摆在面前,沐浴改革开放荣光的特区城市,如何推动澳珠深度合作取得新成效,关系着能否在长远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关系着珠海能否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珠海将切实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政治责任,在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发展、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上发挥应有作用。”郭永航表示,珠海正把横琴开发开放、珠澳深度合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与澳门一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贡献珠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