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朋友或是工作伙伴,他们总是没办法按照自己定下的计划来完成工作,平时吃饭看电影逛街也总是迟到。“对不起,我以为按照这个时间,我是能够赶到的。”听朋友道歉听到腻烦,你可曾想过,这其实也是心理学现象在作怪。
这种名为“时间估计偏差”的现象,源头可不止是时间观念差。有的时候,对未来估计得太乐观,同样会导致你的“计划谬误”。 平时做事为啥总觉得来不及? 那是因为你的乐观主义占了上风 生活中有很多和计划相关的flag,倒下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高校学生暗下决心要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学期论文,最终却花了整整两周才写完。艺术家和客户约定10天后可以来取一幅油画,但半个月过去了,画作依然是正在进行时……以上bug的出现,都是同一个原因导致的:它们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估倾向”。 这种时间估计的偏差,在心理学上拥有一个专属的名字——计划谬误理论。
除了前一段提出的两个案例之外,计划谬误理论还普遍存在于工程项目的预算中,竣工时间超期,实际经费比预算超出一大截,这些都是计划谬误的表现。心理学研究发现,“高估倾向”之所以如此频发,与人们对于计划过于乐观有很大程度的关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不少人通常已经提前“脑补”了计划已经执行,甚至是在未来的某一天顺利完成后的情景,发生在大脑中的“将来进行时”和“将来过去完成时”的畅想,成了计划制定时的“拖累”,它让人们忽视掉了过去执行类似计划时的经验和可能出行的意外,从而导致了乐观的时间估计偏差,发生“高估倾向”。 这种倾向,类似于人们大白话所说的“想得美”。
你对计划的每一步想象,都会按照很顺利的情况做预设,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计划发生,所有的步骤都不会有意外发生。然而,“现实很骨感”这个句子,说的正是计划发生的实际情况。所有的实际都会比你想象的“再坏一点点”,这时候,你对于计划的估计就会发生偏差。
解决办法 计划制定时给自己找个“帮手” 对抗“高估倾向”其实并不难,给自己的计划找个帮手其实就能解决问题。因为你自己的估计大多偏向主观,找个帮手以“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的身份审视你的计划,能够帮你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
当然,如果你是孤军奋战,纠正“高估倾向”也不是没有办法。你不妨将计划“再想坏一点”,保持一定理性的悲观,试着尽可能多的考虑计划执行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此时你为计划制定的预算或是工期,将会准确许多。
提高时间观念,给大脑增强“时间感”,不妨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试着将计划分解,然后在每一步的分解任务中详细考虑关键步骤,以及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你对时间估计的乐观偏差。
2、提高积极性,减少阻抗。很多人的拖延,都来自内心对于事件的抗拒。内心不是那么想要去完成,别人再怎么“赶鸭子上架”,都无法收获良好的积极效果。
3、如果你还没有长大,依然是个需要父母来监督的孩子,那么干脆就在父母的监督之下养成良好的守时习惯吧。等到你真的成年可以独立生活时,你会发现,时间观念实在太重要了……
自学考试高升专、专升本的三年毕业率一直都没高于15%,换句话说,就是85%的自考学员无法及时毕业!对于这部分学习计划执行困难户,建议他们改报读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因为人大网院提供了详尽的推荐学习计划,把要完成的课程分解到学习的每一年那几个月完成那几项课程。而课程本身更加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使用文字、录播短视频课件阐释,更加可以使用手机随时随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