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职业培训 >  培训新闻
教师资格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规定的学历,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属于国家统考的教育行业从业资格证书。

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分类(自上而下兼容):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二)小学教师资格证;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证(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证(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
(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八)成人/大学教育的教师资格证,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报名条件:
(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教育类中专)及其以上学历;
(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本科教师)或者大学本科毕业(专科教师)及以上学历;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考试科目: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考试,上半年年4月,下半年10月考试
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
(二)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上半年3月考试,下半年11月考试。
幼儿园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中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中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文化课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专业课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职实习指导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上半年5月考试,下半年次年1月考试。
面试试题分备课(或活动设计)试题和规定回答问题两种。
备课(或活动设计)试题的确定:考生在备课前登录面试测评系统,面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
规定回答问题的确定:考生在试讲(或演示)前,考官在面试考场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后确定的。
抽题备课准备20分钟(幼儿园活动准备20分钟),试讲(展示)、答辩20分钟。

报考日期: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考试
<1>上半年考试3月初-3月底网上报考,下半年考试9月初-9月底网上报考。
<2>网上报考后,按系统要求至指定机构现场确认报名、摄像、缴交考务费。
<3>在指定日期登陆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按要求参加考试。
(二)教师资格考试笔试
上半年1月报考,下半年9月报考。
(三)教师资格考试面试
上半年4月报考,下半年12月报考。
教师资格证


培训内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应试攻略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五、教育目的
六、教育制度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小学教育概述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二、学校组织机构
三、学校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理论流派
四、课程的目标与结构
五、课程内容
六、课程资源
七、课程设计与开发
八、课程实施与评价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五节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教师职业
三、教师专业发展
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五、师生关系
第六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概述
二、认知过程
三、情绪与情感
四、意志过程
五、个性心理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三、心理发展的理论
四、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小学生学习指导
一、学习概述
二、学习理论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迁移
五、学习兴趣
六、学习习惯
第四节小学德育与美育
一、品德与品德形成概述
二、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三、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四、小学德育过程
五、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六、小学美育
第五节小学生安全教育
一、小学生的医疗保健常识
二、小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三、小学生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六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四、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概述
二、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班队活动与课外活动
一、班队活动的概念
二、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三、班级活动
四、少先队活动
五、课外活动
六、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
第四章 学科知识和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教学设计的依据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教案设计
一、教案的概念及形式
二、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课程的概念和类型
二、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方式
第五节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
二、小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三、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第六节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
二、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
三、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第七节小学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
二、小学英语教学法基础知识
三、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设计
第八节小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目标
二、小学音乐学科专业知识
三、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第九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专业知识
三、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设计
第十节小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目标
二、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
三、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设计
第五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四、教学过程概述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二节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方法的概念
四、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六、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四、课堂管理
五、课堂教学总结
第五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六节学习方式
一、知识的学习
二、技能的形成
三、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第六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五、教学评价的原则
六、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七、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
第二节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
四、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五、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应试攻略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三、教育的属性
四、教育的起源
五、教育的基本形态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七、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三、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四、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五、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三、人的发展规律
四、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五、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
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四、发达国家学制的改革与发展
五、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历史法
四、实验法
五、行动研究法
牛刀小试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第三节 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课程设计
二、课程开发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评价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牛刀小试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第四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六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国外的主要教学模式
三、我国的主要教学模式
第七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新型教学形式
第八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第九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评价的种类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第十节 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二、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牛刀小试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
二、知觉
三、注意
四、记忆
五、思维
六、想象
第二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概述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认知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三、学习动机的理论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四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五、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第五节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二、认知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
第六节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一、知识的学习
二、技能的形成
牛刀小试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指导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一、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第四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概述
二、人格的结构
三、认知风格
四、人格发展理论
第五节 中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的分类
三、能力结构理论
四、能力的发展
第六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牛刀小试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学校心理辅导
一、学校心理辅导概述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压力与挫折
一、压力
二、挫折
牛刀小试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一、品德的概念
二、品德的结构
三、道德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二、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三、影响态度和品德发展的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第三节 中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目标
三、德育内容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五节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原则
二、中学德育途径
三、中学德育方法
第六节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存教育
二、生活教育
三、生命教育
四、安全教育
五、升学就业指导
牛刀小试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集体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群体
四、班级管理
第二节 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二、课堂气氛
三、课堂纪律
四、课堂问题行为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概述
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与意义
二、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与组织形式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培训新闻